最近看到了南京科润工业介质有限公司的宣传片,震撼之余,一直有个问题萦绕在我脑后,
带着这样的一个问题,我采访了南京科润工业介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聂晓霖女士,也许只有她才能为我们梳理出科润这些年来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密匙”。
首先恭喜科润成立20周年,打开科润的网站,我们正真看到20+行业标准,150+覆盖行业,3000+成功案例,能否给我们谈一下这些数字的意义吗?
聂晓霖:衷心感谢《金属加工》杂志和热处理生态圈多年来对科润的全力支持!创立20年来,科润在各级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国内外客户、供应商、媒体杂志以及各级行业朋友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艰苦努力的奋斗,为我们的客户、员工以及社会创造了一些价值,取得了一些成绩。
首先,我先来谈下20多项行业标准。一直以来,科润持续致力工业介质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成立20周年以来,已经陆续累计主导定制了20多项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这20多项标准也是填补了我们的祖国在该领域的空白,这些标准的制定代表着科润具备行业领先的科研力量,是我们多年来持续深化产学研融合、注重研发创新的成果。
其次,150+覆盖行业,3000+成功案例,其实是科润深耕工业领域20年取得的成绩。科润的本质,是致力于创造价值的企业;科润追求能够在工业制造领域实现用户需求,帮助客户实现价值,至今已经为钢铁行业、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航空航天、海洋船舶、交通轨道等150个细分行业3000多家工业客户成功提供了工业介质整体解决方案,并获得了客户的深度认可。这也是全体科润人真正为众多行业客户、为推动多个行业产业升级及转型创造价值。目前为止,科润的用户忠诚度、服务满意度保持业界领先。
20年来,科润从一个初创公司发展到现在的行业领军企业,对于取得的这些成绩,作为公司当家人您是否满意?回首20年时间轴,科润公司在哪些关键点做了哪些重要战略布局和工作?
聂晓霖:数易春秋,廿载耕耘,如今取得的多项成果不仅对我,对全体科润人来说,都是令人欢欣鼓舞的,这也是下一步前行的动力。“成为绿色制造领航者”是科润的企业愿景,在这条绿色制造发展的企业赛道上,科润致力于做一名长跑型选手,我们的理想是成为全球受人尊重的百年企业 ,所以这条长跑路上,我们需要充分肯定自己20年来的成绩,更要继往开来,开启下一个20年的征程。
科润20年的发展,有过数次里程碑意义的战略部署。从2000年科润的创立到2016年的新三板上市、高淳新工厂的建成使用,到2018年新成立了钢铁事业部……随着自身的发展以及行业的发展,科润的战略布局也逐步清晰。
2018年,我们确定了科润作为“工业介质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助力中国制造2025”这样的战略定位,为了塑造“中国工业介质第一品牌”,实现“成为绿色制造领航者”的品牌愿景,科润整合优质资源、运用先进技术,科学管理,精心打造工业介质研发、智能制造、科润e站3大平台;全心推出全程定制、化学品管理2大服务。三大平台,叠进发展;两大服务,彰显价值,践行“全程介质,全心互动”,为客户打造高效价值创造平台,致力成为客户最信赖的工业介质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比起战略执行中的短期效应,我更看重一个战略坚持三到五年、甚至更久而产生的惊人威力。在致力成为“绿色制造领航者”这条路上,我希望全体科润人能够坚定战略方向,保持战略定力,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
据了解,科润公司是一个非常重视研发的公司,这可能与企业领导人的气质有很大关系,我们了解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您这边针对企业研发实力的打造,做了哪些工作?同时您介绍一下您的研发团队近几年都有哪些突出成果?
聂晓霖:是的,因为我本人就是研发技术出身,在任何企业中,只有核心技术才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引擎动力。我一直要求科润要拥有开放创新的研发团队、先进的研发理念,并在人才、平台、投入和硬件等方面,持续多年进行科润研发体系的建设。
在人才引进和平台打造方面,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组建“科润工业介质研究院”,这也是行业中首家将“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研究机构, 且研究院设立了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80%以上团队成员为国内外知名高校博士、硕士,是一只充满激情与活力、勇于创新、勤奋踏实的开放性研发团队,一直致力从事新型环保工业介质材料的研究、开发及应用。我们也与牛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东南大学等多所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成立了产学研平台。
研发投入是维持核心创新能力的保障,回顾20年的发展历程,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科润也要坚决加大研发投入,以激发创新活力。目前,科润持续每年将销售收入的8%投入研发平台,以保持核心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除此之外,科润目前拥有1000平米国家级CNAS认证的研发标准实验室,并配备国际一流的研发仪器设备,可满足各种介质与加工材料的研究开发和检测分析需求。
在取得的成果方面,秉持匠心、敏行、有容、致远的研发理念,科润研究院20年来已经开发了一百多种产品,并均已在市场上取得成功。除此之外更突出的成绩是:研究院主导制定了20项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比如《金属热处理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热处理件清洗技术要求》等;同时,研究院承担了科技部、江苏省、南京市的多项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如:我们采用创新的锻后控冷技术,代替传统齿坯锻后冷却方式,在有效提高齿坯组织均匀性的基础上,实现节能,提升效率,有效帮助齿轮企业降低齿轮综合制造成本。除了在工业介质开发方面持续推出绿色化、系列化、专业化的产品外,科润也致力于介质后处理设备的研制与开发,如为了满足客户环保、降本要求,我们推出的智能化、自动化废屑集中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帮助工业企业提高油品回收率,减少浪费;提高厂房利用率,便于储存运输;改善环境,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废液处理成本。
未来,科润仍会坚持不懈加强工业介质基础领域研究,夯实研发实力,以满足客户的真实需求为出发点,通过有机整合不同领域的成果,打造出科润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技术进步,引领行业发展。
谈谈贵司的科润e站吧,众所周知,一段时间以来受到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影响,很多企业在复产复工中遇到困难,面对这种挑战,科润e站是如何发挥它的作用的?
聂晓霖:是的,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很多企业在复工期间会面临着返工人员不足、防疫物资严重不足、产业链上下游不配套、交通物流不畅等问题,科润同样也面临着严峻问题。
非常时期,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平台——“科润e站”就发挥了关键性作用,这是我们打造的一个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技术,聚合几千家用户的工业介质使用数据的平台。在疫情期间,我们的科润e站也是全程为客户的复工复产保驾护航。
比如疫情期间,客户可以根据备货需求,直接在我们的e站线上下单,我们会根据订单进行优先派单安排,全力保障用户复工后的生产效率;有的客户因尚未全面开工,将产品定制需求计划前置,就可以通过我们的e站提交新产品研发需求,我们的研究院会在第一时间内接到需求,并开展相关工作计划,为客户量身定制新产品,以更好的对接客户的复工生产计划,提高工作效率,此外,我们在疫情期间还组织了如下活动:
定制化服务为企业发展带来差异化优势和市场优势,疫情期间,线上技术工程师一对一在线服务,根据客户需求,全程跟踪了解客户产品使用情况,针对不同客户的不同问题,线上答疑现场工况,解决客户的技术问题。
科润e站中科润加油站板块涵盖了行业咨询、技术分享、产品操作及维护等课程,打造行业线上专业知识分享平台。疫情期间课程全部免费开放,不仅增强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粘性,使得企业更形象具体化,而且帮助客户解决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痛点,解决客户的后顾之忧。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也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随着疫情逐步控制,企业复产复工进入正轨,您对今年热处理行业的整体趋势有哪些判断?在特殊时期科润公司将有哪些具体的行动?
聂晓霖:我们先贤老子曾经讲过: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于我们整个国家和社会来说是危机,但危机背后,也是转机。我曾在2013年参与中国工程院重点研究项目《中国热处理与表层改性技术路线图》中冷却技术路线的制定,针对热处理行业趋势进行了预判。目前,随着工业4.0以及绿色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兴起,制造业需要质量升级,热处理的技术需求进一步提升,尤其是未来随着5G和绿色智能制造的发展需要,热处理技术也必将向智能过程管控、延长介质寿命、减少生产能耗等方面进行升级。
在目前的行业发展趋势下,再加上要面临今年的特殊情况,科润将不断深化在工业介质上的技术优势,在介质产品的研发、生产和用户现场应用各环节中,认真遵循绿色理念,致力成为绿色制造的领航者,为整个产业的生态繁荣贡献力量。另外,科润将继续完善三大平台建设,这也是科润未来3-5需要长期坚决执行的战略:持续打造工业介质研究平台,深化产学研融合,提升公司研发能力;完善科润e站,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产业布局,更快响应客户需求;推进智能制造平台的建设,坚持数字化运营与绿色制造融合,增强生产制造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提升产品品质。
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发展一样,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世界上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所以在当前不断变化着的形势下,每个企业都要敏于识变、善于应变、主动求变,经过20年的潜心积淀,今天的科润有着充足的信心、底气和能力,肩负工业强国的责任,以立足长远的定力、把握当下的能力去拥抱变化,用技术驱动价值,用共赢分享价值,依靠信任协同和不懈奋斗,与合作伙伴共铸基业长青!
结束语:3月12日是科润企业成立纪念日,也是一年一度的植树节。20年前的今天最早的科润人种下小树,正在茁壮成长,枝繁叶茂、硕果不断!期待下一个20年科润给我们大家带来的精彩!
聂晓霖女士致力于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研究30余年,获得热处理行业最高荣誉--“周志宏青年科技成就奖”,是中国工程院《中国热处理与表层改性技术路线图》中冷却技术路线的制定者之一,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东南大学产业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中国热处理学会理事、全国热处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齿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热处理行业协会理事、热处理工艺材料委员会委员、热处理淬火冷却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轴承工业协会技术委员会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
聂晓霖女士主导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13项,拥有授权专利50余项。她先后担任国家火炬计划、国家创新基金和省市重点科研项目技术负责人,科研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荣誉,自主研发的淬火介质产品填补了行业空白,是世界上性能最优异的淬火介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