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油杂62”由华中农大傅廷栋院士主持培育,是强优势广适优质油菜品种,适宜在湖北、湖南、江西、上海、浙江及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以及内蒙古、新疆与甘肃、青海两省低海拨地区的春油菜主产区种植。
该油菜品种具有高产、稳产、低抗菌核病、耐盐碱性强、抗倒伏、适应性广等多个优点,平均产量可达226.8公斤,单产比当地大田中等水准增产13.4%。
该品种年推广面积均超过110万亩,2021年至2023年共推广335.6万亩,被湖北省和农业农村部列为主导品种。
“华油杂50”由华中农大杨光圣教授主持培育,一般适用于长江流域油菜主产区和部分春油菜地区。
该油菜品种具有高产、稳产、高含油量、低抗菌核病、抗倒伏、耐迟播、播种密度弹性大、适应性广等多个优点,具有很大市场推广前景。平均产量可达215.2公斤,单产比当地大田中等水准增产7.4%。
2017年至2023年,该品种推广面积每年增加20%以上,目前年推广面积已达到180万亩,被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和国家均列为主导品种。
“华杂棉H318”由华中农大张献龙院士、朱龙付教授主持培育,属抗虫杂交棉品种。长江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5天,株形松散,株高117.5厘米,果枝较长、平展,茎杆粗壮,无茸毛,叶片较大,出苗好,长势较强,整齐度好,不早衰,吐絮畅。
品种参加长江流域棉区春播组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46.3公斤、101.9公斤、95.5公斤。经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44.3公斤、101.4公斤和95.4公斤。
该品种适合在江苏、安徽淮河以南,江西北部,湖北,湖南北部,四川东部,河南南部,浙江沿海长江流域棉区春播种植。2021年至2023年分别在应用生产30万亩、28万亩、28万亩。
“华海1号”由华中农大王卫民教授、高泽霞教授主持培育。品种采用家系选育、群体选育及鱼类亲子鉴别判定技术,连续四代选育,并在全国多地来测试,于2017年成功选育。
团头鲂“华海1号”新品种具有生长快、成活率高等显著优势,示范推广应用效果好,是以湖北梁子湖、淤泥湖和江西鄱阳湖收集的680组野生团头鲂为亲本选育的新品种,1龄鱼生长速度提高22%以上,成活率提高20%以上,近3年累计推广面积126万亩。
2021年、2022年、2023年,团头鲂“华海1号”分别养殖规模为46万亩、48万亩、32万亩,产出均重1300公斤/亩、1350公斤/亩、1580公斤/亩,带动了一批养殖户增产增收。
华中农大黄见良教授、熊栋梁教授等联合国内多家单位合作,筛选了适宜机收再生稻生产的水稻品种、研发了与机收再生稻丰产高效生产相匹配的农机农艺融合技术,集成适合不同生态区的机收再生稻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大面积应用增产增效显著。
大面积应用示范区与非示范区相比,头季和再生季总产量平均每亩增产稻谷94.1 kg、平均增产11.51%,每亩增收节支298.8元,平均节省氮肥用量15.1%,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
集成创新的技术模式近3年(2021-2023)在湖北、四川、湖南、江西、重庆、安徽、福建省以及河南省信阳市等地累计推广应用3478.9万亩,比非示范区平均增产11.51%,增产稻谷327.52万吨,增收节支103.97亿元。
华中农大鲁剑巍教授、丛日环老师等主持的“水稻—油菜轮作秸秆还田技术”主要是针对长江流域水稻-油菜轮作种植区秸秆产生量大、秸秆还田质量差等重大问题,联合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等长江流域秸秆还田科研和技术推广优势单位协同攻关,建立了水稻-油菜轮作系统周年秸秆还田综合技术体系。
鲁剑巍教授(右蹲者 )在沙洋县调研秸秆还田培肥地力试验 (丛日环 供图)
该技术体系集成了秸秆粉碎、机械耕整、有机促腐、氮肥前移、化肥减量为核心的周年秸秆还田综合技术,建立了秸秆全量粉碎翻压还田、免耕飞播覆盖还田等新模式,为我国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保障农业绿色发展、实现区域粮油丰收提供技术支撑。
近3年在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的组织下,在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长江流域水稻-油菜轮作种植区累计应用1.5亿亩。
华中农大彭健教授及魏宏逵、周远飞等老师主持的“母猪节料增效精准饲养技术”,通过母猪性能诊断和膘情诊断、动态营养需要估计、精准营养供给,以及使用功能性纤维等综合手段,降低仔猪初生弱仔发生率,提高母猪泌乳期采食量,并促进仔猪肠道微生物定殖,改善肠道健康状态,增加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实现母猪“抓妊娠带泌乳”,仔猪“抓初生带断奶”。
该技术已在多家企业推广应用,包括广西扬翔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德康农牧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禾丰集团、广西农垦集团等12家生猪年出栏量排名全国前20的企业。2023年技术应用规模超过170万头母猪,每头母猪每胎节约妊娠期饲料25kg至70kg,节约饲料成本62元至175元,累计节省本金1250万;每头母猪每胎多提供断奶仔猪0.5头以上,仔猪断奶窝重提高5kg以上,累计增加收入1亿元以上;母猪每年提供断奶仔猪达到28.6头,超过了欧盟中等水准的27.7头。
华中农大程运江教授等经过近 20 年的研究,提出了“采后问题采前防,采后重在控损伤”的柑橘绿色保鲜理念,以及“先清洗,后保鲜;先分级,后贮藏”的柑橘保鲜和商品化处理流程。其核心技术包括:采前清园和科学采收技术、果实预处理和预分选技术、柑橘节能贮藏技术、采后生产园区建设及综合管理技术。
该技术在湖北、江西、广西等我国 12 个柑橘主产省市区、90%以上的核心企业大范围大范围的应用。依托国家现代农业柑橘产业技术体系平台、国家柑橘保鲜技术研发专业中心、湖北省科技服务水果产业链“515”平台和校地合作的专家团队工作站,创建了学、研、产、用全面协同的技术应用推广机制。与江西绿萌科技和四川国光等重点企业建立了成果熟化和产品开发的协同创新平台;先后培植了江西橙皇果业、云南褚橙、广西正欣农业公司、宜昌洋红专业合作社、枝江桔橼等一批国内知名甚至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柑橘采后生产企业。
该成果由华中农大别之龙教授、黄远老师等主持研制,研发了适合设施西瓜甜瓜宜机化生产的棚型结构,研发出单子叶断根贴接、蜜蜂授粉、早熟整枝留瓜、高品质生产的配方肥和水肥精准调控技术、土壤连作障碍防控技术,通过“三改”(改棚型结构、改授粉技术、改水肥管理)技术创新和配套技术应用,实现了设施西瓜甜瓜“三提”(提早上市、提高产量、提高品质),有效减少设施生产中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的施用和人工投入,实现了设施西瓜甜瓜优质高效生产,促进我国西瓜甜瓜产业健康绿色发展。
2012-2022年在全国设施西瓜甜瓜主产区推广应用,主要依托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示范推广,先后在北京、山东、河北、河南、黑龙江、吉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湖南、广西、海南、陕西、新疆、宁夏等设施西瓜甜瓜主产区的示范县和所在省区集约化育苗场建立了示范基地,累计培训瓜农和农技人员6万余人,累计生产优质嫁接苗96亿株,示范推广面积1320万亩,新增销售额188.9亿元。
该技术由华中农大何绪刚教授及侯杰和张敏等老师联合攻关研制。该模式将养殖对象圈养在圈养桶内,通过圈养桶下部锥型集污装置高效率收集残饵、粪便等固物,再经吸污泵抽排进入尾水分离塔;固废沉淀分离、收集后资源化再利用;去除固废的尾水经人工湿地脱氮除磷后再回流池塘重复使用。
该成果已经实现较大范围推广应用,截止2023年底,已在全国17个省市推广应用3242个圈养桶(设施养殖水体7.17万立方米)。单产6000至10000斤/亩,产值9至16万元/亩,纯利润2至8万元/亩;池塘养殖容量提升3倍;综合效益提高50%以上,产品的质量得到非常明显提升;发病率降低一半以上、养殖尾水可实现100%回用;养殖用工节约30%以上,水资源节约一半以上。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