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主要经济体分化加剧。全球通胀压力依然较大,国内经济总体上持续恢复向好,但仍然面临不平衡不充分不牢固的压力。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公司从始至终坚持科学技术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致力于高性能分离膜的全栈式供应商,深化战略布局,以国内为主,国际国内双轮驱动,重点发力人居水处理、市政设施建设工程、零排放和物料分离四大领域,构建国内四大销售中心,加强产品研制与创新升级,积极拓展下游市场,以实现产业链的延伸与升级。报告期内,公司主要经营情况如下:
报告期内,得益于总体宏观环境改善、下游需求复苏,公司订单稳步增长,产能利用率快速回升,整体供应链改善,公司各项业务稳步提升。公司实现盈利收入384,211,760.82
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4.72%,归属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45,940,130.87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6.4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39,599,153.89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0.83%;2023年综合毛利率32.18%,较上年同比增加1.26%,总体毛利率保持稳定。
报告期内,公司从始至终坚持做高性能分离膜的全栈式供应商,推动复合材料压力罐、膜元件能承受压力的容器和反渗透膜及纳滤膜片及膜元件的迭代升级,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品质管控力度,逐步的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持续优化产业布局,扩展产品在物料浓缩分离领域的应用,积极开拓提锂业务,推动业务新的增长,为客户提供提锂整体解决方案。共同助力公司经营业绩稳定增长。
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27,394,185.38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7.13%;公司始终坚持不断创新,持续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在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上走在行业前列,完成锂矿石浸出工艺的开发、盐湖提锂专用特种纳滤膜的研发,对通过季铵盐化提高聚酰胺复合膜抗污染性能关键技术的取得进一步的成果、对膜元件和复合材料压力罐性能进一步升级,公司获得发明专利4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7项;通过了知识产权贯标管理体系认证,获得了“上海市企业技术中心”设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等资质荣誉;在产品研发和创新方面始终保持较高的投入,公司募投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投入完成,进一步提高了公司的研发能力。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质量至上理念,继续加强生产的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加大对生产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打通供产销和后台分析系统链条,为公司科学、高效决策和管理提供助力。公司募投项目投入完成,引进先进自动化和智能的生产设备,提升了公司的精密制造能力,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同时,对公司各项管理工作进行进一步的优化梳理,形成标准化的生产操作流程和工艺文件,严抓采购、生产、质检等各个环节,确保产品品质。定期组织人员培训,提高员工重安全、强质量的意识,实现公司的高质量深度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境内收入202,622,300.72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2.18%,实现境外收入181,589,460.10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7.34%;公司积极构建以国内市场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市场战略,积极抓住市场机遇,建立四大区域营销中心,优化销售团队,加大市场销售力度,并为下游客户提供产品应用的技术指导服务,以高质量的产品、优质的服务不断提高公司的市场占有率。
报告期内,公司管理层主动学习并深入领会最新发布或修订的各项法律法规,紧密结合公司实际情况,优化和调整公司内部的控制管理规章制度,并坚决贯彻执行,确保公司运营的各个环节合规有序。同时,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完善公司组织架构,细化业务流程,落实各项考核管理机制,确保公司各项经营指标的达成,推进公司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公司是一家拥有高性能卷式分离膜及相关专业配套装备的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成为国际领先的膜分离技术核心部件供应商。公司目前主要产品包括反渗透膜及纳滤膜系列产品、膜元件压力容器、复合材料压力罐等,是国内极少数同时开展三大类产品研发及规模化生产的企业。公司处于膜分离技术产业链(以下简称“膜产业”)的上游,为下游各类型膜分离技术应用领域提供核心部件,是膜产业链中的核心价值环节。膜分离技术作为一项新型分离技术,与传统物理、化学分离方法相比具有高分离性能、高稳定性、低成本等特征,可广泛应用于人居水处理、市政供水、零排放、海水淡化、超纯水制备等水处理领域以及盐湖及矿石提锂、生命科学、食品饮料等物料分离领域。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反渗透膜及纳滤膜系列产品、膜元件压力容器和复合材料压力罐。具体情况如下:
公司生产的反渗透膜片在多种应用领域中表现出优异的性能,产品在产水通量、脱盐率等方面有着突出的表现。按应用领域分类,公司反渗透膜片分为大产水通量家用膜、苦咸水膜、海水淡化膜、抗污染膜等。
反渗透膜主要以卷式膜元件的形式进行使用。膜元件是将反渗透膜片与进水流道隔网、导流布、产水中心管和抗应力器等用胶粘剂组装并卷制,在外部系统施加压力条件下,能够实现进水与产水分开的物质分离过程的最小单元。公司通过持续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不断开发膜元件新型号,以满足不同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保证公司业务的持续快速发展。目前公司已成功研发并可量产4类反渗透膜元件产品,产品规格多达30余种,可广泛适用于下游多种应用领域。
复合材料压力罐为物质分离提取设备中的核心部件,用以作为反应装置承载及发生容器,可覆盖民用、商用及工业等多种应用场景,高强度玻纤和优良性能的环氧树脂经立体缠绕后烘干固化形成,具有极高的结构强度,兼具优异的电绝缘性能、耐腐蚀性能、隔热性能和涉水安全性。
一般材料的采购,采购部根据生产计划和安全库存制定采购计划,重要材料或特殊材料订货由市场部召开订货专题会,组织生产部、采购部参加,根据合同价位、客户要求、产品工艺特性等条件确定采购具体要求。
公司建立了合格供应商管理制度,根据供应商的仓储、物流、生产能力、质量管理、资信、价格、付款周期等因素确定合格供应商名录,并对合格供应商供货质量、交货期、价格、配合度等指标进行年度考核,根据考核情况不断优化供应商结构。公司严格执行质量管理标准开展采购活动,与合格供应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一般材料在合格供应商名录中选择供应商进行采购,根据签订的年度合同确定采购价格。
生产部门根据客户订单和销售预测制定生产计划并组织生产。公司以客户订单为导向,销售部门按照客户需求的产品规格、数量和交货期等制定销售订单,并依据客户订单生成ERP系统内部销售订单,生产部对销售订单进行评审,结合生产工艺、库存情况、产能情况制定生产计划及临时性调整计划并组织生产。同时,为加快交货速度,提高服务质量,公司根据历史销售数据、预测销售数据和在手订单等因素,保留一定量的产成品安全库存。公司制定了《产品质量管理制度》,生产过程中,品管部门严格进行品质监控,生产完成的产品确认符合标准或要求后方可入库。
为拓宽市场和客户资源,提升公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针对目标客户和销售市场的不同,公司采取直销和经销相结合的模式来实现公司产品的销售。具体情况如下:
直销模式下公司直接对接终端客户,能够深入了解客户需求,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同时也有利于公司时刻跟踪下游市场的需求变化和发展趋势,并相应进行产品优化创新和前瞻性技术研发布局。
自有品牌销售模式下,公司通过销售团队与下游客户直接接洽并获取订单,据客户的产品规格要求组织生产、发货、结算、回款并提供必要的服务,产品以自有品牌进行销售;ODM模式下,公司接受下游客户委托,根据其要求进行产品研发、设计并自行组织生产向客户交付产品,下游客户以其自有品牌对外销售给终端用户。
经销模式是指公司通过经销商将产品销售至终端客户的销售模式。公司产品的销售区域十分广泛,覆盖地区除中国境内以外,还包括北美、欧洲等海外市场。经销模式能够利用经销商的销售渠道迅速扩大公司产品的销售市场、提升产品的认知度。公司与实力较强的经销商拥有长期合作历史,建立了较为稳固的合作关系,经销商通过其自身渠道销售给终端客户。
公司围绕下游应用领域不断开发研制新型膜材料及复合材料装备,在多年实践过程中,公司以应用目标与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研发体系。
公司制定了技术创新相关的规划和保障措施,建立了高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并积极拓展新产品新技术的渠道,依托广东省水处理环保材料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与上海市企业技术中心的平台优势持续孵化新项目。在膜材料研制与膜元件生产方面,公司结合下游工程应用及民用领域需求,持续改良产品配方,完善生产工艺技术,围绕高脱盐率、高产水通量、抗污染、耐腐蚀、耐高压、低能耗等六大目标持续优化产品性能,在苦咸水膜、抗污染膜、家用膜、海水淡化膜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核心技术和生产经验;在提锂业务方面开发了低温预处理纳滤膜、高盐浓缩膜及系统,解决了下游业主在提锂方面的需求。在复合材料压力罐及膜元件压力容器设计与生产方面,经过多年研发与技术积累,公司掌握多级尺寸、复杂构型的结构设计及产品加工技术,依据下游客户需求和工程应用实践,开发出适用于多种应用场景且符合NSF、ASME等国际权威认证的产品系列。在现有产品基础上,公司基于长期技术储备,为下游客户提供定制化设计和加工服务,进一步拓宽产品的应用领域。
公司关注行业发展动态,积极同国内知名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围绕膜材料发展中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联合研发与攻关,提升平台持续创新能力。
公司是一家拥有高性能卷式分离膜及相关专业配套装备原创技术、自主核心知识产权、核心产品研制制造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属于“新材料”领域高性能膜产业。
膜是具有选择性分离功能的材料。利用膜的选择性分离可以实现不同液体或气体组分的分离、分级、浓缩与提纯。膜分离技术是以膜材料为核心,利用膜的选择性分离功能实现的基于分子量级别的精细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可以根据目标物质分子量不同而实现分离,精度可以达到纳米级别,适用于产品的精制和深加工,已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医药、食品、电子、水处理与净化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膜材料的性质和化学结构对膜分离性能起决定性地作用,根据膜孔径的大小或阻留微粒的表观尺寸从大到小可分为微滤膜、超滤膜、纳滤膜和反渗透膜。
国外在高性能分离膜领域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在相关产品领域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美国、日本在高性能卷式分离膜领域的领先优势尤为明显,代表性企业包括杜邦水处理、日本东丽、海德能等。
我国的膜技术研究及应用虽然相对国外起步较晚,但从2000年以后,膜技术应用的解决方案项目数量和规模增速较快,膜技术应用发展迅速,成为全球重要的新兴市场。国际著名膜技术企业将中国作为其重要市场,根据中国膜工业协会编制的《2021-2022中国膜产业发展报告》,2000年以来,中国膜产业处于高速增长时期。1999年,中国膜产业总产值约为28亿元人民币,仅展全球总产值的1.7%,2014年以来首次突破千亿元,2020年超过3000亿元,占全球总产值32%以上。近五年来年均增长速度均保持在10%-12%左右。预计2025年我国膜产业产值有望达到5000亿元人民币。
膜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膜材料以及其他附属部件制造,该环节中各企业通常根据客户的定制化需求进行产品设计并安排生产;膜产业链中游主要包括膜分离装备加工及设备制造和膜分离技术工程公司,该环节中各企业根据下游实际应用场景,确定产品需求并向上游生产企业进行采购,采购完成后进行设备组装或系统集成,最终形成可以实际用于下游应用领域的膜分离工艺系统交付客户使用。
膜材料的分离透过性能(产水通量、脱盐率等)、物理性能(结构性能、机械性能等)、化学性能(耐氧化性、耐酸碱性等)直接决定了膜产品的分离效果和效率。膜材料的研发和制造是膜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公司掌握膜材料及相关配套装备的核心技术,具备生产反渗透膜及纳滤膜片、膜元件、膜元件压力容器、复合材料压力罐的先进生产能力,处于整个膜产业链的上游。
从膜行业整体竞争格局来看,国外巨头仍占据着全球高端分离膜的主要市场份额。与国产膜相比,国外竞争对手在技术、品牌和资金实力方面均具有比较优势,基本主导了工业膜、海水淡化膜、物料分离膜等膜产品的市场。不过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与生产工艺的改进,近年来,我国本土膜生产厂家正迎头赶上,产品性能与稳定性与国外巨头的差距正逐渐缩小,在普通家用膜细分市场,国产膜已经占到了70%左右,在工业膜和物料分离膜领域也逐步涌现出了一批以公司为代表的优秀内资企业与国外企业展开竞争。在国家构建以内循环为主体和复杂的国际环境背景下,以公司为代表的国产膜厂家凭借定制化的产品开发、优异的产品性能、贴身的一站式服务助力我国膜行业替代进口进程的加快。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膜技术在工业用水处理、城市污水再生回用、工业废水零排放、市政自来水提标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其推广应用是保障我国水资源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同时,膜技术特别适合现代工业对节能降耗、低品位原材料再利用和环境治理与保护等重大需求,对保障用水安全、调整能源结构和能源清洁利用及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膜行业在材料科学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新型膜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如纳米复合膜、高分子膜等,显著提高了分离效率和耐久性。同时,制膜技术也得到了创新,如表面改性技术、多层共挤技术等,进一步提升了膜的性能和稳定性。随着工业4.0的推进,自动化生产线和智能控制系统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整体行业的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同时也提升了产品质量和稳定性。除了传统的水处理、食品加工和制药等领域,膜行业还开始应用于新能源、环保和生物技术等新兴领域,为这些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针对膜领域的下游拓展应用领域,国家也不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指导下游产业的发展:2023年5月,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到2025年,建设一批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国家骨干网建设加快推进,省市县水网有序实施,着力补齐水资源配置、城乡供水、防洪排涝、水生态保护、水网智能化等短板和薄弱环节,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大江大河大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进一步提高,水网工程智能化水平得到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2023年8月,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住建部印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2023-2025年)》,其中提出,目标到2025年,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200万立方米/日,新增和改造污水收集管网4.5万公里,新建、改建和扩建再生水生产能力不少于1,000万立方米/日等要求。
2023年12月,国家发改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推进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污水处理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取得积极进展,能效水平和降碳能力持续提升,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建成100座能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等要求。
此外,2022年12月14日,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明确提出“持续推进重点领域补短板投资”的要求,其中包括加大生态环保设施建设力度。而反渗透加纳滤膜的双膜法处理则是零排放和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有效工艺之一,随着国家及行业政策的推动,将会迎来快速的发展。另外,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大力发展,青海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将带动吸附法加膜法下的膜技术应用,西藏盐湖的开发,海水提锂方案的落地,“吸附+膜法”技术在提锂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拓展。为反渗透和纳滤在新领域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一步扩大膜的应用边界,拓宽膜的应用领域,不断提升膜在相关领域的重要地位。
未来,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膜行业将更加注重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及创新技术,实现膜的多功能化,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公司长期从事膜材料及其相关专业配套装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通过自主研发和集成创新,掌握了复合材料压力容器相关的核心技术,并依次向市场推出复合材料压力罐和膜元件压力容器系列产品。2011年起,公司开始进行膜材料产品的自主研发,并逐渐形成了完善的反渗透膜、纳滤膜产品体系。公司根据市场需求与客户反馈,持续进行工艺技术改进及新产品研发,不断提升产品性能和生产效率。
报告期内,公司申请发明专利3项,获得发明专利4项,申请实用新型专利6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7项;截止到报告期末,累计申请研发成果229项,累计获得授权研发成果185项。
公司历来重视技术研发与创新活动的开展,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核心技术,技术创新优势明显。膜材料是膜技术的基础和核心,膜材料的研发生产要求公司具有强大的科研团队、先进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产业经验。公司通过在高性能卷式分离膜领域多年实践及探索,走出了一条“基础配方及工艺-改性配方及工艺-先进配方及工艺”的自主化研发路径,在掌握苦咸水膜基础配方及工艺技术的基础上,持续改良配方设计及加工工艺,进一步完成了低压大产水通量家用膜、高性能海水淡化膜及高透过性纳滤膜的研发及产业化。凭借丰富的技术积累和研发经验,公司积极开发适用于更多新型应用场景的新型材料和配套装备。
在现有产品体系不断完善、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的基础上,公司积极进行前瞻性研发布局,通过自主研发创新、承担政府主导的重大科研项目、参与重大示范性产业项目、与知名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持续进行科研投入,积累研发数据及工程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先进制造工艺流程、提升现有产品技术性能、拓宽产品应用领域。
从产品研发设计到工艺技术选择、原材料控制再到生产制造,公司全程保持高标准要求,保障了产品品质和性能,相关产品获得NSF、ASME和KTW等国际权威机构测试或认证。
NSF(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认证是国际涉水产品中最高标准的认证之一,产品若能通过NSF测试和认证,既说明产品本身品质优秀,更证明制造商具备较高水平的研发设计技术和制造能力;ASME(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认证是目前国际通用的锅炉和压力容器认证标准之一。ASME标准规定的范围内的锅炉和压力容器都必须由ASME认证企业,按照ASME标准要求进行设计、制造和检验,并经ASME授权检验机构质量认定后,加施ASME钢印。目前,出口北美洲国家的压力容器必须符合ASME标准,同时国际上大部分国家的压力容器标准均使用或参考ASME标准。公司主要产品连续多年获得NSF认证;相关复合材料压力罐及膜元件压力容器通过ASME测试并取得认证;复合材料压力罐产品取得KTW测试证书,上述测试或认证既是公司产品性能、品质和安全性获得权威机构认可的证明,也是产品在指定地区销售的先决条件。
生产工艺流程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关键,也是核心技术转化为最终产品的实现过程。膜材料生产工艺的关键流程包括:涂布、漂洗、烘干等,膜元件压力容器及复合材料压力罐生产工艺的关键流程包括浸润、缠绕、固化等,这些关键的流程及过程工艺参数都会对最终产品的性能和质量产生影响。公司在生产工艺流程中通过优化各环节的工艺参数和加工装备,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了成熟的生产工艺技术,并结合生产实践和客户需求不断对生产工艺进行优化改进,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产品性能及稳定性。
公司是国内极少数同时开展反渗透膜及纳滤膜系列产品、膜元件压力容器、复合材料压力罐三大类产品研发及规模化生产的企业,且各类产品的规格齐全。下游客户在采购相关核心部件时,通常会结合具体应用领域、使用场景及自身工艺流程提出定制化要求。自成立以来,公司结合市场需求和技术储备不断开发相关产品型号,形成了相对完备的产品系列。其中,复合材料压力罐直径尺寸范围为5-63英寸,广泛适用于民用、商用及工业用领域;膜元件压力容器包括2.5英寸、4英寸和8英寸3种规格,适用压力广泛涵盖150psi至2,000psi,可应用于市政供水、污水处理、海水淡化和电力、化工、食品等工业领域;反渗透膜片包括大产水通量家用膜、苦咸水膜、海水淡化膜、抗污染膜等;纳滤膜片包括高压膜和低压膜等,其对应膜元件产品在人居水处理、市政供水、自来水提标、零排放、盐湖提锂等领域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公司产品品类齐全、规格众多,能够快速满足下游客户的采购需求、降低下游客户供应链管理难度,加快采购决策效率。
经过多年的市场积累,公司产品在行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市场形象。2015年,公司获称慧聪网中国净水行业“配件用户满意品牌”;2017年,公司荣获江苏省净水设备制造行业协会授予“十佳配件材料商”荣誉;2018年,公司荣获第二届水业中国星光奖;2019年,公司获得盐水提锂领域龙头企业启迪清源“优质供应商”称号;同年,膜元件产品成功中标国家“十三五”水专项市政示范工程项目,并为电厂和化工企业中水回用、污水处理厂再生水等项目提供膜分离技术部件;未来,公司继续积极探索布局海水淡化、市政工程、工业零排放和物料分离等领域。
(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
膜分离技术产业具有显著的技术密集型特征,公司目前主营业务的发展以及保持未来竞争优势均依赖于公司对高性能卷式分离膜制备、膜元件生产及复合材料和膜技术应用工艺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如果未来行业内出现突破性新技术或生产工艺路线,公司因持续技术创新不足或未能及时调整研发技术路线,未能及时进行技术升级迭代导致技术水平落后,可能将导致公司产品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公司将面临产品竞争力缺失、市场地位下滑及盈利能力下降的风险。
公司长期从事高性能卷式分离膜及相关专业配套装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目前正在研发的新产品系列系基于公司长期发展战略和现阶段对膜分离技术产业发展趋势研判后的决策,若未来行业发展趋势、技术演进路线与现有判断存在差异、行业内新产品更新迭代周期短于预期、公司相关新产品研发投入不足等,公司将面临新产品的研发进程晚于预期或研发失败、研发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不达预期的风险,从而对公司的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核心研发人员和专业技术人才是公司长期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是公司未来发展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公司长期致力于高性能卷式分离膜及相关专业配套装备研发和制造,形成了专业研发团队。若公司未来核心研发人员大量流失或无法及时引入所需专业技术人员,可能造成研发进程的放缓、停滞,并对公司的生产经营构成不利影响。
公司境外销售比例较高,目前全球形式复杂严峻,经济发展面临挑战,部分国家与地区存在贸易保护主义,已经或可能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采取反倾销、反补贴、提高关税、进出口限制等不公平措施,若相关不公平措施进一步升级,可能导致公司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下降。另外,部分国家与地区政治局势不稳定,若发生国际形势重大变化、重大政局变动或社会动乱,可能影响当地境外市场需求和结算条件,从而对公司境外业务造成不利影响。
除双边贸易政策等因素影响海外市场外,其他如政治、经济、外交、汇率等不确定因素均会影响海外市场,若公司出口市场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贸往来、外交关系等对我国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均会对公司的业绩造成不利影响。同时,公司如不能有效管理和持续开拓海外市场,也将对公司的海外销售业务带来不利影响。
公司的主要原材料中包括玻璃纤维、环氧树脂、聚砜、聚乙烯等,受大宗商品的影响较大,原物料供应的稳定性和价格走势将影响公司未来生产的稳定性和盈利能力。报告期内,相关原材料的价格均呈现了较大的上涨,对公司产品成本控制和毛利率的稳定均产生了不利影响。
受宏观经济影响,全球经济下行,导致供应链不畅,下游需求疲软,将对公司正常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公司经营持续发展,应收账款余额将随着业务规模扩大而增长,在应收账款余额增加情形下,不排除未来发生个别客户信用状况发生变化,应收账款无法及时收回的情况,或者公司1年以上长账龄应收账款占比可能持续增加,坏账准备计提比例相应增长的情形,进而对公司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报告期内,随着公司经营规模逐步扩大,公司原材料、库存商品相应增加。公司结合“以销定产”模式和一定规模安全库存合理确定采购规模、存货规模。未来,公司存货账面价值将随着经营规模的持续扩大而增加,一方面将占用公司运营资金,影响资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如果未来产品的市场价格发生波动导致存货的可变现净值降低,公司存货可能发生跌价损失的风险,进而对公司的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报告期内,公司外销占比较大。公司出口收入主要以美元等外币结算,倘若未来人民币汇率出现较大幅度波动,而公司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影响,可能会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报告期内,公司及主要子公司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未来,若不能被持续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或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发生变动导致公司不能持续享受上述税收优惠,所得税费用将相应增加,将对公司未来经营状况和净利润水平产生一定不利影响。
公司所在的反渗透膜及纳滤膜行业,若市场竞争加剧,国际或国内知名厂商通过降价等竞争策略抢夺公司市场份额,且公司无法继续保持核心技术优势或无法不断进行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的研发创新,取得对行业竞争者的相对优势,可能对公司市场份额或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响。部分已上市的下游水处理系统工程公司也存在利用其资金优势和品牌优势布局上游分离膜业务的可能,若下游竞争者利用其品牌影响力和客户影响力向上游拓展,将与公司产生直接竞争,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格局。在复合材料压力罐业务领域,市场较为分散,参与者众多,随着市场规模的持续增长,越来越多中小企业通过价格优势占据市场份额,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格局。若未来公司因持续技术创新不足或未能及时调整研发技术路线,未能及时进行技术升级迭代导致技术水平落后,可能将导致公司复合材料压力容器产品无法适应市场需求,面临产品竞争力缺失、市场地位下滑及主要客户被竞争对手获取的风险。
以公司为代表的高端膜厂商主要原材料均以进口为主,目前相关国家或地区未对相关原材料出口设置限制性贸易政策,若上述国家或地区实施限制性贸易政策,上述原材料价格出现持续大幅波动,或供应稳定性受到影响,将会对公司的生产经营产生负面的影响,进而对公司盈利水平和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并将高性能分离膜材料列入关键性战略材料并将其产业化和规模化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一系列产业政策的出台有力推动了膜分离产业的发展。同时,我国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国民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也为膜分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产生了旺盛的市场需求。膜分离技术产业的发展与国家产业政策、宏观经济发展态势等高度相关。如果未来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宏观经济发展不及预期,将可能对公司业务经营产生一定不利影响同时,海外受整体宏观经济以及海外国家政策影响,形势不明朗,增加拓展国际业务的不确定性,对公司海外经营存在较大影响。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84,211,760.82元,同比增加24.72%;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5,940,130.87元,同比增加46.4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39,599,153.89元,同比增加50.83%。净资产为765,684,721.53元,基本每股收益0.2644元/股。
公司自成立以来,专注于高性能分离膜产业20余年,自主研发创新,形成多项核心专利和生产配方、工艺等技术秘密,是业内产品种类齐全、型号众多的厂商之一。未来3-5年,公司将始终秉承“科技创新,引领未来”的发展理念,坚持做“高性能分离膜一栈式供应商”,采取国内为主,国际国内双轮驱动的销售策略,重点发力人居水处理、市政工程、零排放和物料分离四大领域,为国家高性能分离膜自主供应贡献力量。
在未来的经营计划中,我们将把创新驱动作为核心战略,持续增加研发投入,把控市场前沿,建立快速反馈机制,对现有产品持续迭代升级;同时在前沿技术、新兴领域进行积极探索和布局。形成完善的技术储备。建立灵活高效的研发机制,鼓励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完善激励制度,鼓励创新文化。同时,通过与高校、研究机构以及行业领军企业的深度合作,引进先进的科研成果,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确保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始终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持续推动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引入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和智能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持续完善各生产环节与操作的过程的梳理,通过精益生产的理念,持续完善生产的标准,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确定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此外,我们将构建绿色可持续的生产模式,以环保、节能为导向,进一步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形象。实现公司的高质量发展。
在销售渠道上,采取多元化布局策略,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及方式拓展销售网络,以四大销售区域为中心,不断向周围触达更多客户群体。加大推广和品牌建设力度。同时,积极拓展应用领域,针对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差异,我们将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丰富产品和客户结构,提升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
公司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强化风险管理和合规意识。明确各项业务流程和操作规范,加强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确保公司运作的合规性和稳健性。落实各项考核管理机制,确保公司各项经营指标的达成,推进公司高质量发展,逐步的提升规范化运作水平。
人才是公司发展的基石,公司会不断加强人才团队建设,持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吸引和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队伍。通过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以及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吸引优秀人才加盟;加大对现有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和综合素质提升,打造学习型组织,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同时,注重梯队建设,合理配置各类人才资源,确保公司在各个发展阶段都有足够的战略预备力量,以应对未来的机遇和挑战。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新产业盈利能力优秀,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